今天是: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地震常识
您的位置:首页
> 防震减灾 > 科普宣传 > 地震常识

地震有关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7-05-09 | 来源: | 阅读次数: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同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震时,地面上下颠,左右晃,颠簸震撼,“如行舟于江河大海之中”,所以古人又称地震为地动。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缓慢积累的巨大的能量,通过断层运动以地震波形式突然释放出来,从而引发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每年约500万次地震,99%以上是人感觉不到的,仅有100次左右造成灾害

二、地震的分类

   目前通用的地震分类是五类,包括天然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以及人类活动诱发的人工地震、诱发地震等。

     分类

形成原因


天然

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所造成的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岩浆喷发而引起的震动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天然溶洞造成岩石陷落等所引发的震动


人类活动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由于工程爆破、核爆炸等引起的地面震动


诱发地震

与水库蓄水、深井注水或矿山开采有关的地震


构造地震  地球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世界上大约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在三种类型的天然地震中,以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和威胁最大。

三、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

1.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面上正对着的震源的地方称震中。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2.地震波及其类型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可分为纵波、横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在发生震级较大的地震时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稍后才感到水平晃动。这段时间差时极其珍贵的逃生和避震的“预警”时间。

3.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震中距。根据震中距地大小,可把地震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三类。

地方震、近震和远震的划分表

类别

震中距

地方震

100千米以内

近 震

100-1000千米

远 震

1000千米以外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于千里之外的北京为远震。

4.地震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

5.震级、烈度和等震线

震级和烈度

地震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一把“尺子”。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反之,震级越低。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在不同距离和不同的场地条件下,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

震级与烈度: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是地震大小的量度。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般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地震烈度分布图

返回顶部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