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地震常识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 地震常识

灾难来临时,如何应急避险?


发布时间:2016-12-27 | 来源:兰州市地震局 | 阅读次数: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感到悲伤,而同时又像每一次灾难过后一样,许多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地震、天灾,为什么总让人猝不及防?对大自然发出的挑衅,我们该如何应对?

    地震,真的无法预防?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福州打工的四川籍人李武激愤地说:"为什么没有预报?地震局的人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每次地震都没法预报?是不是我们的预测水平太差了"?同是四川人的刘平对此也很疑惑。

    对于此次地震没有短临预报,福建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黄宏生解释说,地震预报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首先是地球内部的不可进入性使得我们无法得知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二是震源过程非常复杂,即地震发生时破裂产生的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震前通常不会有非常明确的前兆性,很难察觉;三是研究一个事物通常要出现不断重复的出现概率,我们才有机会研究它,虽然世界上地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对同一个地点来说发生地震的概率非常低,重复的次数非常少,所以研究它的机会也非常少,而不同区域发生的地震表现出来的特性差异非常大。

    有关专家表示,正是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地震的预防工作就更加重要,地震发生后如何救援都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黄宏生表示,每次地震发生后,总会有很多关于地震避险的说法,"其实,地震避险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当地震发生时,关键看处在什么环境,如果你在低层建筑室内,能来得及跑出去避震最好,如果在高层,建议还是就地避震。"

    黄宏生说,就地避震也有很多不同说法,比较流行的是躲在家具、床或桌子底下。但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看,不提倡这种方式,因为再坚固的家具和床地震来了都会受损。最好是躲避在容易形成三角生存空间的地方,如家具的边缘,这样砸坏家具的废墟可能支撑砸下的屋顶形成一个三角空间,或者躲在一个开间比较小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等构造柱密集的地方。由于地震来了先感觉到的是纵波,然后是横波。按照地震学家金森博雄的说法,纵波携带的是信息,横波携带的是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不一样,纵波先到,纵波还不是造成破坏的波,形成破坏的是后面的横波以及再后面的面波等一系列波,在这几秒钟时间应先把家里的电源、煤气等断掉,把房门打开,避免到时因房门变形阻碍逃生。如果在室外要跑到一个空旷的场所,还要避开大块的玻璃窗、广告牌,高压线等。总之,避险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冷静判断并及时做出决定。

    黄宏生说,地震局的工作不仅仅是地震预报,温家宝总理在2000年唐山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会议上强调,防震减灾应建设三大体系:一个是监测预报体系,二是震害防御体系,三是紧急救援体系,后两项体系是地震部门正在努力推动的事情,包括这次到四川灾区去救援的专业队伍,在城市建设避难场所,社区的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等等。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个什么样?

    从2003年起,福建省地震局即在全省开始推动这项工作。按照要求,城乡的公园、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都要有随时变身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据了解,福州市城区已划定了21处公园广场作为应急避险场所,一旦突发灾难,人们将得以避险,保障生命安全。

    记者在福州市温泉公园正门看到,一面绿色的"应急避险场所"标志牌竖立在门口明显位置。走进公园,在左边密密的三角梅树丛中,有一面"应急供电"的标识,树丛中是公园的供电房。"这里很多应急设施就是利用原有的设施,融入公园的景观当中,使公园看起来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说。

    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公园管理处旁的一处木质平房里;应急厕所,只要对公园现有的厕所进行改造,灾难来临时就可以启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卫生防疫等,到灾害发生时,都能直接把物资或设备运到公园内指定地点。

    福建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黄宏生说,早在2002年,北京市元大都公园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比较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随后各地都在着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成效却不是非常理想。目前,福建省共设立了164个避难场所,只有泉州刺桐公园建设得比较规范,福州温泉公园和泉州芳草公园正在按标准建设中。 "实际上规划出的多数避难场所都没有按照标准来做,准确来讲只能算是一个疏散的场地。"

    黄宏生说,作为一个标准的避难场所,必须满足灾民疏散到这个地方后,要在这里生活若干天的条件。"比如十万人疏散到一个公园,那么这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要在公园里解决,现有的这些公园都不具备这些功能。一个避难的公园首先要有开阔的空地,可以作为篷宿区,搭一些帐篷;应该有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物资的储存点和分发点,还有包括卫生防疫、临时应急厕所等。没有这些,光有一个公园,竖一些标志,只能算是一个疏散场地,还不能算是避难场所。"

    黄宏生认为说,除了地震外,城市还有可能发生大范围的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突发性流行疾病、饮用水源污染、火灾等灾害,进行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投入。

    专家:应急避险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当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灾害时,你知道如何逃生,并到哪里应急避险吗?" "公园里的避险标志,你看得懂吗?"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对此大多比较茫然。事实上,当灾难突然降临,很多人因不懂如何应对,而错过逃生机会。

    2003年的"非典"事件,明显暴露出城市居民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不足。非典事件后,国家从上至下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出台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然而,对居民宣传和普及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教育、应对危机训练则明显不足。

    黄宏生说,对公众进行应对危机的训练非常必要,"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提出了预案进社区,要让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应急的避险预案。如地震灾害来了,这个社区的人应该去哪里躲避,路线应该怎么走,每个社区、每幢楼、甚至细到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防灾的预案。"

    "我们也做了一些试点,在漳州、三明等做了一些预案进企业,推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去做一些地震应急预案。但一些企业不太重视,怕耽误经营。还有一些大的商场、影剧院等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我们一直在推动他们做预案,但效果不是特别好。"黄宏生无奈地说。

    有关专家指出,各地在加快应急避险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地震等灾难应急救援演练和对居民宣传普及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教育工作。例如,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平时对学校教学楼的加固和每学期对师生们的防灾演练,绝对不是多此一举。叶志平的防灾意识不仅是学校学习的榜样,更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专家建议,防灾救援演练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从社区做起,加强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危机训练,以增强抗击重大突发灾害的综合能力。让居民熟悉自己的生活、工作场所和环境,一旦灾险发生,就能实现安全撤离。同时,要普及市民应对地震、火灾、突发流行疾病、煤气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将应急避险场所和设备设施设置明显标志和标识,在社区张榜公布,方便居民认知和使用,一旦突发灾难,人们将得以避险,保障生命安全。

返回顶部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